2022-09-15 14:31:1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6月2日报道先来看一组近期上市新车售价图标
全新福特B级车蒙迪欧换代,主力车型售价落入20万元内。
大众低端品牌捷达SUV换新,最低售价竟然落入10万内。
全新换装通用1.5T四缸机的创酷RS,售价区间11-13万元,和同款动力自主品牌车价相仿。一汽-大众ID.4CROZZ纯享限量版正式上市,综合补贴后售价为18.73万元,价格甚至比比亚迪宋EV还要实惠。
比亚迪海洋系列全新车型海豹,代表着比亚迪当下最先进电动车技术的量产车型,售价近乎追平特斯拉Model3。
岚图梦想家混动与纯电车型价位一致,突出新能源动力技术属性。
腾势D9同样提供存点及插电混动版,售价区间看齐别克GL8陆尊。
各位有什么惊奇发现吗?笔者洞悉到的是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新车的价格体系已经发生了互侵,更直接地说是国产自主汽车品牌“品牌向上”与合资汽车品牌“市场下沉”。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由,一是细分市场的不断耕作,二是国产汽车竞争力今非昔比,市场竞争加剧挤出多余溢价。
这不意味着过去牢固的国产、合资井水河水互补侵犯的价格体系完全崩塌,因为从近期上市的吉利缤瑞COOL、新款逸动PLUS/CS35PLUS依旧走亲民路线。
产业竞争加剧中,既定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车型推出节奏加快,产品呈现出更多样化、细分化的选择。
“换道超车”“品牌向上”等一系列探索,在各方面已逐渐成熟,从技术到人才的学习和成长,也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自主品牌的成长速度直接反映在市场占有率上。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渗透率达41.5%,较2020年增加6.6%,几乎追平合资品牌。
如今,国产自主品牌拳头车型无论是设计、技术水平、使用体验,都足够吸引消费者掏腰包。
从过往经验来看,同样的价格,国产自主产品拥有更高性价比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产品力的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优势是车身尺寸、配置以及用料的一直都是自主产品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车联网功能上,功能十分丰富,这也为当代年轻人带来了更具现代感的体验。
大众为例,宝来这样本土化高性价比家轿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并且并未因宝来的热销而影响到大哥速腾L的销量。
而合资品牌产品普遍技术成熟,车辆品质可靠性高,历经市场考验建立了信任的口碑,机械功底调校火候更到位。
原本国产车与合资车的用户群体并不重叠,讲究大品牌、寻求省心、品质稳定性的找合资车,更在意规格配置、更注重性价比的找国产自主。但随着国产汽车技术快速迭代更新,在不断摸爬滚打中丰满了羽翼,产品品质大幅度提升。
而合资品牌为了寻求新增长点,同时汲取了过往引进车型水土不服的经验后,将目光投向了本土研发,面向中国用户打造一款本土车型。这其中大获成功的车型举例有:朗逸、凌派、福睿斯、途昂等等。甚至有些车型更省事,新老更替后,老款车型不停产继续销售,将价格进一步下探抢占低端市场。
举例说明,现代以伊兰特为中位,向上扩容了名图,向下又新增了悦动,这两款车都是中国专属。
前些年,大众SUV突然爆发,急速扩容了SUV谱系,以上汽大众为例,主力SUV车型就包括途铠、途岳、途观L,未来还将引入定位高于途观L的大五座新车型。
这一切,都因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而发生突变。
追溯更远的时间点,大约在15年前,中国汽车上的国产品牌依然以低端、廉价、稚嫩的产品打拼,当年,更多合资品牌依然将把同期引入国产化作为一件值得炫耀,让中国消费者感动的事情来宣传。
届时,关于自主研发,创立高水准产品谱系,积累造车的核心技术,在那个时期,显得是如此遥不可及。
如今,杰出的中国汽车品牌纷纷推出了高端子品牌序列,目的就是品牌向上进发,从价格上硬刚合资,从产品形态、产品体验上提供豪华级水准。
发展势头不错的长城,推出了WEY魏牌、坦克进军20W+高端市场。吉利凭借星越L,奠定了以产品体验,产品价值为核心的良性发展步伐,而不是诱人的低价。长安推出了面向Z世代的运动化UNI序列,以及蓄势待发的深蓝高端新能源品牌。
深蓝SL03,若是放在10年前,你很难想象这是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做出的车型。
国产自主品牌也是看准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义无反顾地开辟新能源新赛道,也获得了应得的收获,比亚迪新能源霸榜销量榜,借助新能源的利好政策,岚图梦想家、腾势D9敢与GL8等车型一较高低。
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率先把握住市场机遇,制定了市场规则,陷对手于被动。以至于BBA、大众、丰田这样的厂商的新能源车型都卖不好。
通过中国品牌几轮进攻,15万价位这个屋顶可以说面前捅破了,但20万仍然是天花板,除了像坦克300这样的特性越野车型之外,国产汽车卖到20W+还是很难的。
坦克300目前在市场上,等待三个月已经是常态。
看到这里,你认为笔者在无脑吹国产车吗?
笔者作为观察者,核心的思绪是想告诉大家,过去国产车靠低价低质夹缝中求生存的打法已经过时了;而合资车高溢价,挤牙膏更新的步履也无法适应高强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造成价格互侵的根源,还是因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不断向上突破,从合资车奠定的价格体系中分羹所致。中国新生代年轻人,不同于老一辈辉更容易接受中国的汽车产品,他们更在意真实的产品体验,例如中国纯电动车的技术与造车实力被充分肯定了。So,价格互侵的本质是竞争加剧形成的价位靠拢结果,花同样的钱现在的选择方向更多了,车型的更新频次,升级变化更显著了,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绝对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