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中国痛失巨星!他被绑架、吃猪食,让数百万国人过上好日子

2023-03-04 09:42:02

北京国丹白癜风医院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一位老人去世,走的悄无声息,

但是对全中国而言,

一束灿烂的火花熄灭了!

他放弃安稳的生活,

甚至被绑架、吃猪食、沿途乞讨.......

如此穷困潦倒,

他竟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无数中国人因他过上好日子,

奈何寂寞此生,走时举国无声!

他,就是何家庆。

新中国成立那年,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

读不起书,靠捡煤块生存。

在政府补贴下,从小学到大学,

何家庆全免学费。

父亲总是对他说:

“读着共产党的书,拿着共产党的钱,

好好学习,努力向上,

成长后要成顶天立地之业,

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国家改变的,

何家庆心中暗暗发誓:

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1976年,

何家庆来到安徽大学生物系当教员,

寒门学子,

终于走上崭新的人生大道。

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誓言,

他有一张张父亲留给他的烟盒纸,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账。

何家庆说:

“从1954年一直记录到1974年,

这前后20年,我的同学、

我的老师、学校,

哪年哪月给我送了什么,

助学金多少钱、

哪怕给我一双袜子、一个练习本,

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

我拿着这个东西,心里非常不平静,

之所以能到省城读书、工作,

这个过程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为了“报恩”,

他毫不犹豫踏上一条艰险之路。

1984年,

何家庆来到遥远苍茫的大别山考察。

大别山山路崎岖,

常有毒蛇蚂蝗出没。

一次水中行走,

他两条腿被咬的血淋淋的,

反复发炎溃烂,还染上了血吸虫病。

夜宿山洞,他还曾被毒蛇咬伤,

幸好处理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这是一次行走在生死边缘的考察,

何家庆交出的答卷是:

225天,步行12684公里,

途经鄂豫皖三省19个县,

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

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

他是中国有史以来,

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

而这一趟大别山之行,

让他深切意识到,在中国的这些山区,

还有很多很多和他一样苦出身的人,

他们出生在贫瘠的土地上,

但苦于信息闭塞,没有科技知识,

他们根本不知道山上到处都是“宝”,

比如山里人只会吃瓜子,

却不知道瓜蒌壳可以榨油,

瓜蒌瓤可做中药材……

走不出大山,看不到未来,

一辈子因为穷,因为没知识,

被困在一个地方,

这样的境况让何家庆无比心痛:

我这个教授不称职,

我要当农民教授,

不再让农民望宝受穷!

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渥,

走进了贫瘠的县区,

成为安徽宣城绩溪县科技副县长。

这个官他当的是十分“标新立异”,

不坐办公室,

反而每天都在爬山头钻树丛,

当地百姓觉得他行为怪异,

纷纷皱起了眉头:“一天就知道到处跑,

看着不像个办事的。”

半年时间里,何家庆步行800公里,

跑遍了23个乡,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

村民们惊得瞪大了眼睛:

“这个副县长,不简单。”

没多久,何家庆写出,

《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一书,

举办了第一次野生植物资源展览,

百姓们愈发喜上眉梢:

“何县长真是办了件大好事,

这些植物咱们以前根本不知道有啥用处,

都当野草锄了,

现在何县长把家底摸清了,

其实咱们的山里并不穷!”

在他的带头指导下,

绩溪县开办起科学培训班,

指导村民们科技养蚕。

1991年,

绩溪县尚田乡蚕茧产量增加28%,

增收30万元!

何家庆离任时,乡亲们几次挽留,

还送来一面锦旗,

上面写着:“焦裕禄式的县长”。

“山区人希望脱贫,希望技术,

您为我们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乡亲们不想让他走,

他也舍不得这里,

但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在绩溪县的这段时间,

他遇到了能改变百万中国人的植物:

魔芋。

魔芋栽种技术含量低,产量高,

一亩地产量高的可以收获八九千公斤,

收入够供一个大学生上学,

有利于穷困地区人民尽快脱贫。

但是魔芋再好,农民不了解、

不大量种植也发挥不了作用。

为了给村民更多致富道路,

何家庆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

走向更加贫困的山区帮助芋农。

1998年春节刚过,

何家庆的儿子何禾发现父亲“失踪”了,

这杳无音讯的日子,

一去便是305天。

后来才知道,何家庆离开家的那天,

带着16年全部的收入27720.8元,

背着褪了颜色、打满补丁的帆布背囊,

揣着一张中国地图,

和一张《国家扶贫贫困县名单》,

孤身一人走向西南贫困山区。

这一走就是30000多公里的行程:

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

102个地(州)市、县,

27个兄弟民族,

207个乡镇,426个村寨……

他为100多个县的农民,

讲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受益人数逾2万人。

305天里,他发现了17个魔芋品种,

证明了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

还出版了,

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著作:

《魔芋栽培新技术》,

翻译了《日本国魔芋的开发利用》,

魔芋技术,

让数百万中国人直接或间接受利,

过上了好日子。

他也被称为中国的“魔芋大王”,

“中国自费扶贫第一人”。

在看到何家庆的西行日记之后,

儿子何禾哭了,

他无法想象父亲这条苦行僧般的道路,

是如何苦苦坚持走下来的。

在鄂西,何家庆无处投宿时,

曾在破烂山神庙淋了一夜的雨,

也曾在农家猪圈里过夜;

在大巴山,何家庆因为饥饿难当,

曾讨要农民喂猪的糊糊吃;

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何家庆被毒蛇咬过,

大腿肿得20多天抬不起来,险些丧生;

在穿越广西森林时,

何家庆被一只飞鼠疯狂扑咬,

要不是他跑得快,后果不堪设想;

遭遇的意外不断,

甚至还被绑架到偏僻旷野砸石头......

经历了这险象环生的九九八十一难,

在返回途中,由于钱财所剩无几,

何家庆不得不放下斯文,

一路当了两个月的乞丐。

要知道,他可是堂堂的大学教授,

还是曾当过副县长的人啊!

从大西南回来后,

他的体重整整下降了20公斤!

半生倾注于魔芋,倾注于扶贫,

他差点命都没了,可即便退休后,

扶贫之心仍未磨灭,

他说:“我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那就是栝楼产业。”

栝楼,便是“瓜蒌”,

作为药食同源的经济作物,

其营养应用价值高,

为了大力推广瓜蒌的种植,

66岁的何家庆再次出发,

自费走遍了安徽、

江苏、浙江、河南等省,

调研瓜蒌产业发展现状,

传播科学的栽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

他带着学生在野外考察瓜蒌,

随行的当地人说:“何老快七十岁了,

在田间地头走的那么快,

我不骑辆车真追不上他的步伐。”

还有一次调研途中,

何家庆长时间步行后身体不适,

仍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被学生拉住强行让他休息,

“您能不能不走那么快?”

何家庆这样回答:

“山区的瓜蒌种植户都在等着我,

我得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利用起来,

给脚下加一把火,

尽快赶到他们身边辅导。”

他心里装着贫农,装着中华,

唯独没有自己。

有一年,绩溪县遭遇洪灾,

何家庆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指导救灾;

在水灾严重的荆州乡松烟塘村,

他捐出1000元差旅费。

还有一次他在潜山山区考察,

看到贫困老百姓,

就将身上仅有的50元钱捐了出去。

多年劳碌,国家奖励给他10万元,

这笔钱在当年可以买得起一套房子,

可他想都没想,

把这些钱都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女童,

希望可以资助她们读书。

他对贫苦人无比慷慨,

对自己却十分“抠门”。

平时在学校吃饭,

自己带小饭盒,只吃两个素菜,

花不超过3块钱;

他总是穿着黄的发黑的旧军装,

这身衣服穿了20年,

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土的黄球鞋,

背着一个黑色帆布包;

外出调研,他住最便宜的宾馆,

又破又小,连卫生间都没有。

生活一向节俭的何家庆眼睛框上缠绕着细铁丝

家里卧室家具老旧

因为常年在野外奔波,

他总是那么瘦削,

脸上带着营养不良的蜡黄。

在学校,他一身粗布衣衫,

不计较名利不愿意享受,

因为他的满腔热血,一颗红心,

全都献给了中国贫困山区。

2019年7月,

何家庆在潜山调研时跌了一跤,

晕倒在路上,后检查出癌症晚期……

住院后,他病情十分严重,

无法进食只能喝水打营养针,

即便如此,他还要用颤抖的手,

去写关于瓜蒌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可是短短3个月后,

为祖国和贫农奉献一生的“国宝”何家庆,

在病痛的折磨中,安静地离开了。

去世前,他把自己的眼角膜,

捐献给了山区贫困孩子。

何家庆走了,

一个纯粹的人就这么走了。

但他的声音仍在人间,

鼓舞无数奋斗在祖国建设一线的人们:

“我可能多做一些事,

尽早尽快为更多百姓改善经济状况。

……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是教师,必须这样做!”

他还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我走了,我还活着,

朽而沃若,似一粒种子破胸,

比一滴水珠畅想,,

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

谁怂恿我努力而为,谁把控我生命延续延。

我走了,

无须作祭奠,无须泪挂腮两旁,

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文,,

请忘掉我吧,泥巴或白雪,

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从这土地生长……

他走后,没有葬礼,不念悼词,

他走后,鲜少有主流媒体报道,

他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

直到今天,

我们终于找到并写下他的故事,

这位满腔热血扶贫助农的老人,

这位改变无数国人命运的巨星,

他不该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遗忘!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何家庆,对这个世界而言,

他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叩击着生活在这浮华功利尘世中的,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

他本来完全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

过着一种平静、安逸、体面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而是用自己的毕生所学,

匍匐于大地,躬耕于贫瘠,

践行了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生前清贫,千古大才,

走时寂静,身后简洁!

一身侠义,为国为民,

给我一捧土,我还一座山,

这束他用生命点亮的火花,

其光灼灼,永远照耀这天地间!

2022年10月22日,

在何老离去三周年祭日之际,

我们不能忘记,

中华民族脱贫攻坚的昨天,

越来越好的今天,

伟大复兴的明天,

是何家庆这样洒尽满腔热血,

拼命一生的大国脊梁换来的!

致敬、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嵊泗信息社版权所有